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联系方式
400电话:400-XX6-8888
邮箱:abc@qq.com

2016年度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数据截止2016年12月)

1、国际牛肉产量

2016年全球牛肉折算胴体基础的总产量为6048.6 万吨,增产205.3 万吨。产量超百万吨的国家(盟)是(万吨):美国(1138.9)、巴西(928.4)、欧盟(27国)(785.0)、中国(690.0)、印度(425.0)、阿根廷(260.0)、澳大利亚(207.5)、墨西哥(188.0)、巴基斯坦(175.0)、土耳其(158.7)、俄罗斯(134.0)。

2、国际牛肉消费量

2016年全球牛肉消费量5872.8 万吨2015年增长226.2 万吨。牛肉消费量超百万吨的国家(盟)是(万吨):美国(1166.4)、欧盟(27国)(789.0)、巴西(749.9)、中国(767.3)、阿根廷(239.0)、印度(240.0)、俄罗斯(191.5)、墨西哥(180.5)、巴基斯坦(166.6)、土耳其(162.0)、日本(120.0)。

3、国际牛肉贸易量

2016年全球牛肉总贸易量1710.5 万吨,其中出口943.9 万吨,进口766.6 万吨。与2015年相比,牛肉总贸易量减少5.5 万吨,出口量减少16.2 万吨,进口量增加10.7 万吨。

2016年牛肉出口量超过20 万吨的国家(盟)是(万吨):巴西(185.0)、印度(185.0)、澳大利亚(138.5)、美国(112.0)、新西兰(58.0)、加拿大(43.0)、巴拉圭(39.0)、乌拉圭(38.5)、欧盟(27)(33.0墨西哥(25.5)、阿根廷(21.0)。

2016牛肉进口量超过20 万吨的国家(地区、盟)是(万吨):美国(137.0)、俄罗斯(85.5)、中国(82.5)、日本(71.5)、韩国(51.0)、香港(37.5)、欧盟(27)(37.0、埃及(34.0)、加拿大(26.0)、智利24.0、马来西亚(24.0(以上据USDAWorld Markets and Trade(In selected countries,首席科学家 曹兵海)

二、国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

1、国内肉牛生产与牛肉产量

2016年屠宰肉牛头数略少于20152100 万头的水平,胴体总产量约为567 万吨,净肉产量约470 万吨。杂交牛胴体重平均约为328 kg/头,中大体型本地黄牛胴体重平均250.0 kg/头,南方本地小黄牛胴体重平均184 kg,全国平均胴体重254 kg/头。肉牛产值约为3780 亿元。2016年屠宰牦牛约302 万头,胴体重平均125.0 kg/头,胴体产量约为41 万吨,净肉产量31 万吨,牦牛产值估计位230.2 亿元。(肉牛牦牛体系测算)

2、国内牛肉贸易(数据截止到2016年10月)

牛肉进出口贸易量(不含牛下水等产品)合计约48.2 万吨,比2015年增加2.9 万吨,牛肉进出口贸易额合计21.09 亿美元,贸易赤字20.34 亿美元。牛肉净进口量(47.4 万吨)是2015年(40.6 万吨)的1.17 倍,2015年增加了6.8 万吨

2016进口牛肉47.8 吨,进口额20.72 亿美元,进口均价4336.42 美元/吨。其中,冷鲜带骨牛肉671.3 吨、481.62 万美元,冷鲜去骨牛肉266.8 吨、61.90 万美元,冷冻带骨牛肉82146.9 吨、22056.14 万美元,冷冻去骨牛肉387470.8 吨、179174.67 万美元,冷冻胴体及半胴体7156.7 吨、5381.95 万美元。

2016年出口牛肉3795.8 吨,出口额3716.06 万美元,出口均价10282.67 美元/吨。其中,冷鲜带骨冷鲜去骨冷冻带骨牛肉无出口,冷冻去骨牛出口3795.8 吨,出口额3716.06 万美元冻整头及半头牛肉无出口。

2016年进口牛肉的省(市)共21个,年进口量合计(吨)超过1000吨的有12个,分别是天津(176485.3)、上海(106689.9)、辽宁(36161.3)、北京(25643.5)、江苏(33652.9)、山东(27072.2)、广东(33497.4)、福建(16929.1)、浙江(4509.6)、黑龙江(3027.6)、安徽(6128.9)、湖南(3252.4

2016年出口牛肉的省(市)共4个,出口合计(吨)超过100吨的有3个,分别是湖南(2894.9 吨)、吉林(131.9 吨)、辽宁(757.0 吨)。以上据中国海关综合信息网http://www.haiguan.info 首席科学家 曹兵海)

国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1、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

得益于多年的肉牛育种体系建设和技术研发,肉牛业发达国家一直保持着肉牛育种的领先位置,欧、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占有国际肉牛市场的统治地位。在过去几年研发的基础上,应用肉牛全基因组技术选择种牛的范围有所扩大,美国安格斯、海福特、利木赞协会、法国夏洛莱协会先后将该技术应用于本品种选择。

随着世界范围的国家(地区)乃至同品种各协会间的联合育种得到进一步发展。鉴于中国肉牛市场需求,澳大利亚、新西兰对中国肉牛的出口力度始终保持强劲势头,智力等南美国家对中国肉牛种质市场的出口量大幅增加。胚胎生物技术仍是优秀种子公母牛扩繁的主要手段,高遗传水平的胚胎和冷冻精液等遗传物质在全球交换量有明显增加趋势。(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主任李俊雅

2、饲料营养领域

不断完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和大数据建设,加强对全株青贮玉米、草地牧草等营养价值的评定。重视提高玉米青贮等粗饲料利用效率和非粮饲料的发掘和加工,降低肉牛养殖成本。肉牛营养需要研究更加深入,如加强了肉牛氨基酸需要量和模式研究。更加重视肉牛各阶段精细化营养供给与饲养技术研究,如提高初生犊牛成活率与日增重,母牛产前与产后、犊牛断奶补饲与胃肠道健康的营养调控技术。加强品种选育与营养调控相结合,开展了肉牛生长的肌纤维发育、肌内脂肪沉积、延长牛肉货架期的营养调控技术研究,以及放牧结合精料补饲与牛肉的抗氧化特性、添加植物精油等提高奶公犊牛肉品质等营养调控技术。另外瘤胃健康、减排、养殖福利和机械化智能化饲喂仍是该领域研究重点,注重肉牛瘤胃微生物基础数据的发掘和瘤胃微生物功能学研究。从饲料投入、经济效益和环境综合考虑,通过不同饲料来源和饲料组合调控瘤胃微生物菌群及甲烷排放,活体动物甲烷产量的测定技术不断发展。研究了营养调控、季节变化以及饲养模式改善动物粪便气味的影响。不断集成基于对本国饲料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养殖模式,在欧洲和日本等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西等国形成了草地畜牧业模式,在美国、加拿大等形成了适度规模母牛养殖和大规模集约化育肥模式,促进肉牛生产和自然保护和谐发展。(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王之盛)


3、疾病控制领域

本年度蓝舌病在巴西、法国、葡萄牙等17个国家爆发;法国和罗马尼亚分别报告了海绵状脑病疫情。比利时和贝利兹分别报告了牛结核疫情;安哥拉、中国、韩国、越南、朝鲜、利比亚、俄罗斯、南非、土耳其等22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口蹄疫疫情。各国科学家更关注人类行为对病原传播的风险,人们认为评价野生动物与牛的接触情况有助于评价牛结核传播规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牛疱疹病毒受到的选择性压力导致其同源基因易位。研制的牛疱疹病毒与牛流行热病毒二价苗有望同时防控牛疱疹病毒和牛流行热病毒感染。

开展新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支原体等牛常见病原的亚单位疫苗及疫苗载体、病毒弱毒疫苗稳定液态新剂型、呼吸道相关病原无毒株载体的研究。2016年美国农业部新授权牛用疫苗4个:牛鼻内接种预防其肠道感染的冠状病毒修饰活疫苗的许可;牛鼻气管炎改良活病毒疫苗;牛鼻气管炎-副流感3-呼吸道合胞病毒改良活病毒疫苗;牛支原体灭活苗。2016年授权牛疫苗佐剂相关专利 13项: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弱毒疫苗研制;重组低毒力牛1型疱疹病毒疫苗载体;表达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副流感病毒3型嵌合蛋白的重组人/牛副流感病毒及其应用;基于牛1型乳头瘤病毒蛋白质纳米颗粒疫苗及牛腹泻性病毒组合佐剂制剂等。(疾病控制研究室主任郭爱珍)

4、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

美国、新西兰、巴西等国利用脉冲场技术、干法成熟、超长成熟时间(60天以上)及多种气调包装方式提高牛肉品质,澳大利亚、美国等注重智能分级与机械人分割等低耗高效精准分级分割技术的开发。中国、日本、韩国等进口牛肉市场需求产品质量特征与等级结构已得到美国、澳大利亚等牛肉出口国家高度关注,进口国牛肉产品特异化分级分割技术在牛肉出口国肉牛屠宰加工业引用范围扩大,牛肉出口市场拓展与竞争力提升将促进牛肉进出口国家间牛肉分级标准与分割技术融合,呈现国际化发展。阿根廷、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利用荧光光谱、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等进行牛肉品质预测和掺假肉鉴定。韩国、法国、比利时等国注重牛肉中脂肪酸、牛肉消化后营养成分比例等营养品质的评测。屠宰厂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沙门氏菌的持续监控和溯源分析依然是众多国家关注的重点。牛肉制品方面,多注重腌制液中天然抑菌物质的添加对牛肉调理制品品质、货架期和有害物含量的影响研究。对牛肉牛副产物的利用主要集中在牛可食副产物食品的开发、可食副产物中兽药监控、活性成分的制备以及饲料方面的应用。此外,消费者意愿及感官评测贯穿于整个牛肉品质控制、分级分割、制品加工及副产物利用领域。(加工与质量控制研究室主任罗欣)

5、设施与环境控制领域

在牛舍环境控制方面,墨西哥学者主要通过生命周期研究环境因子对肉牛生产的影响,认为犊牛饲喂期间提高其繁殖性能对于肉牛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牛舍通风,国外学者对畜舍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的理论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究,围绕节流方程、压力系数、动力平衡模型、通风率等对自然通风畜舍进行设计,旨在突破自然通风的局限性;同时,借助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舍内气流场进行CFD数值模拟,从而对畜舍横向通风、上置置换通风及小型运输车的机械通风系统进行优化,并提出改进意见,为肉牛舍内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参考。在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方面,在畜牧业发达国家,畜牧生产仍主要实行“全面养分管理计划(CNMP)”,好氧堆肥和厌氧发酵依旧是处理与利用牛粪的主要技术手段。在好氧堆肥方面,条垛堆肥较堆存更利于降低耐药菌的产生,提高施肥安全性;在厌氧发酵方面,加拿大有学者对PDAD(好寒性干式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与有机物的动态变化做了相关研究,巴西学者对微生物群落和甲烷产生量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探究。(设施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刘继军)

6、产业经济领域

2016年国际肉牛产业经济研究主要集中于牛肉生产、消费及动物福利方面的研究。在生产方面,重点关注不同地区肉牛生产管理特点、不同品种肉牛生产力提高的途径;在牛肉消费方面,研究了消费者对牛肉产品的消费偏好、支付意愿、对于进口牛肉产地的支付意愿、肉牛屠宰体重对市场价格变动的反应、视觉关注对牛肉支付意愿的影响、疯牛病恐慌阴影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召回反应;在动物福利方面,重点研究了肉牛运输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既保护了动物福利,又能减少经济损失。(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张越杰)

国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1、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

国内母牛饲养量下滑趋势变缓,分散饲养规模减少,适度和大规模母牛场有增加趋势,但牛源短缺仍是我国肉牛业的突出问题。“十二五”产业技术体系的重点任务“我国肉牛业主导品种及主要杂交群体的分布及存栏量调查”的研究成果在部分地区有所应用。《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实施方案》得到进一步推进,筛选出了21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的建设基本完成,并正式使用,肉牛育种数据的传输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肉牛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通过了中国农学会的成果评价,初步应用于我国肉牛西门塔尔牛的选择,其参考群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持续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大批进口母牛及胚胎,从美国、加拿大的进口量有所增加,国内相关种子生产企业有在北美建场销售中国的趋势,同时国外种子生产企业在中国代理商数量增加。国内联合育种趋势明显,几家大型的进口母牛场正在筹划联合选择方案;由全国15家公牛站组成的肉牛后裔测定联盟2016年度的肉牛后裔测定工作进展顺利,并制定了2017年的工作计划和方案。(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主任李俊雅

2、饲料营养领域

随着种草养牛的政策实施和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对全株玉米青贮、秸秆黄贮、非粮饲料资源的营养价值评定和风险危害因子的测定,建立了基于近红外分析模型的快速测定技术,重视饲料营养价值大数据在指导生产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对肉牛、牦牛的营养需要量的研究。注重对区域性低成本饲料资源的加工贮藏处理技术,包括制粒、汽爆、混合贮藏、酒糟混菌发酵和低温干燥技术等,筛选和优化青贮添加剂。基于低成本饲料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肉牛的低成本饲养技术的发展和TMR饲喂的进一步推广。重视外血杂交牛、淘汰乳用牛育肥的营养需要差异特点,集中技术力量充分发掘地方黄牛的遗传生长潜力和生产优质牛肉潜力,形成了地方黄牛的优质肉生产的阶段饲养营养调控理论和差异化育肥的产业化技术。研究集成了肉牛运输应激、环境湿热应激、架子牛补偿生长、犊牛培育的营养调控和饲养管理的技术。加强了牦牛冷季放牧有效补饲、犏牛舍饲以及舍饲牦牛错峰出栏技术对肉品质影响的技术研究。通过肉牛、牦牛瘤胃微生物测序,并研究集成营养调控技术,提高了饲料的瘤胃降解率,促进氮和甲烷减排。从激素水平变化、微生物菌群、营养供给模式、采食行为学研究牦牛僵牛的后期补偿生长和调控措施。并由此支撑了注重效益和市场需求的适度规模、山繁川育、牧繁农育等多模式并存的肉牛牦牛差异化养殖生产模式和促进全产业链发展。(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王之盛)

3、疾病控制领域

贵州发生牛O型口蹄疫1起;北京(1)、辽宁(2)、黑龙江(4)发生牛炭疽7起;浙江、贵州、山东、新疆、河南、陕西、内蒙、湖南、江西、青海等省发生多起牛羊布氏杆菌病,疫病形势非常严峻。牦牛口蹄疫仍然是危害牦牛的最重要传染病,牦牛的呼吸道疾病如传染性鼻气管炎发病率也较高,牦牛包虫病发病率高,对牦牛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牦牛产区普遍缺乏精简化疾病防控技术。

2016年获注册的牛用新兽药包括: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灭活疫苗(1型,NM01株)(二类新兽药证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NMG+LY株)(二类新兽药证书) 、牛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合成肽疫苗(多肽0501+0601)(三类新兽药证书)、“板黄口服液”(三类新兽药证书)、布鲁氏菌竞争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三类新兽药证书)等。牛结核病诊断-体外检测g-干扰素法等11项牛病诊断技术获专利授权。2016年包虫病强制免疫在我国开始实施。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弱毒疫苗获得农业部批准在湖北省的生产性试验,“五氯柳胺”等获得临床试验批件。

牛支原体弱毒活疫苗申报临床试验,发现牛支原体具有分泌蛋白,鉴定多个黏附相关蛋白和具有诊断意义的免疫原性蛋白。开展了基于组学技术的牛巴氏杆菌保护性和特异性抗原筛选,牛巴氏杆菌二价(AB型)灭活疫苗、牛巴氏杆菌菌影疫苗、犊牛大肠杆菌K99-F41二价菌毛疫苗及牛支原体(新疆株)灭活疫苗研究,进行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JZ06-3)基础毒株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副结核分枝杆菌MAP3061c蛋白表面展示疫苗载体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研究。建立了口蹄疫病毒、牛副流感病毒3型、副结核分枝杆菌、牛布鲁氏菌、牛支原体、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等病原体的抗体或抗原ELISA检测技术及牛布鲁氏菌病荧光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技术,并申报多项专利。(疾病控制研究室主任郭爱珍)

4、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

国内对黄牛和牦牛的品质控制,在纵向上注重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对品质进行控制:宰前应激控制、屠宰过程温度-pH值监控、分割后包装方式和贮藏温度的优选;横向上注重牛肉的差异化处理,不同品种(鲁西黄牛、延边牛、云岭牛、甘南牦牛等)、不同育肥时长、不同部位肉结合餐饮市场和当地文化特色实现牛排、涮制肉、菜肴肉的差异化处理。同时本地黄牛在横向及纵向方面的营养品质基础数据库进一步扩充。在牛肉制品开发方面,以不同部位肉、不同大小肉块开发差异化重组调理牛排,同时开发水牛肉、牦牛肉重组肉丸。开发的牛副产物食品也呈多样性发展包括保健冻干牛杂、牛骨汤、和味牛杂、方便全牛杂碎、牛腩即食食品等,副产物中活性成分的抗氧化性、牛胃平滑肌食用品质及多种副产物的低成本预处理技术、牛副产物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也得到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此外,以消费端为基础的消费调查也进一步扩大,利于牛肉品质的提升和牛肉及相关新产品的开发。牛肉安全方面,继续开展单增李斯特菌等致病菌在屠宰企业的流行病学调查,并检测分离菌株耐药特性的变化;掺假牛肉的鉴别也一度成为研究热点,但是尚未发现简单易行的检测技术。此外随着多国进口牛肉的涌入,急需找到自产牛肉的优势特征,目前,加工研究室已开展澳洲进口冰鲜牛肉的货架期及品质检测工作。(加工与质量控制研究室主任罗欣)

5、设施与环境控制领域

在牛舍环境控制方面,主要针对南方夏季与北方冬季牛舍环境进行控制。南方夏季牛舍降温研究集中在高温高湿条件,探究了喷雾与纵向负压通风相结合的降温模式、冷风机-纤维风管降温模式、舍内喷雾与屋面喷淋通风相结合的降温模式在不同形式肉牛舍进行降温的效果与运行规律;北方冬季牛舍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牛舍不同形式的设计改善舍内环境,从而提出控制措施。同时,为解决规模化牛场环境参数较难实时监测的问题,相关学者设计一种嵌入式ARM技术和WIFI无线传输技术监控系统,对舍内环境参数准确监控。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规模化肉牛场粪污收集与处理问题,总结归纳规模化牛场粪污收集量的计算公式,牛粪的能源化、肥料化利用以及堆肥发酵技术对牛粪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消减研究等仍为研究热点,优化肉牛粪污肥料化处理与还田技术,促进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设施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刘继军)

6、产业经济领域

2016年国内肉牛产业经济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牛肉生产与产业发展、牛肉价格变动及市场整合、扶持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在牛肉生产与产业发展方面,主要针对全国、不同省(市)区的资源禀赋情况,研究分析了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模式、适宜的养殖规模与养殖技术,并对母牛养殖的稳定发展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调研并核算了母牛养殖如的机会成本及收益情况;在牛肉价格变动及市场整合方面,研究了国内外牛肉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并对国内和国际两个空间市场价格长、短期整合情况和因果关系等进行实证分析,并对牛肉销售商与屠宰加工企业合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扶持政策方面,从全国和地区的角度分析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张越杰)

本文摘自国家肉牛牦牛产业体系网站